2016年8月1日星期一《中國房地產報》
住宅產業化決非裝配整體建筑一條路
開 彥/文
(作者系住建部住宅建設及住 宅產業現代化專家委員會專家、 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 會專家組組長)
目錄
一、 新型造樓工藝的優勢... 1
二、 現澆工藝造樓好處多... 1
三、 住宅產業化是既定的發展方向... 1
四、 住宅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節點... 2
一、 新型造樓工藝的優勢 近日去北京順義參觀“空中造樓機”工程試驗場,令人感概的是足有五層高的龐大金屬架構頂在四層混凝土現澆結構的住宅上空。經了解,這就是能建造高層住宅的“空中造樓機”,它能將全部的建造工藝安排在金屬架構內完成,也就是將建造工廠從地面、從預制工廠搬到現場的空中去完成,從而簡化了現場工地,顯得工地更加安全文明。
這是一個全現澆、整體模板整層現場吊裝拆模的工藝,泵送混凝土自流式灌注,強度高,表面光滑平整,經過簡單的處理裝修即可入住,整層施工工期(含內裝)只要七天的工藝,體現了工業化施工工藝的突出優點。
這也是建筑行業在提升質量、加快工期、節約成本、減少垃圾量、綠色減排等方面多年追求的夢想目標,也是幾十年來提倡住宅產業化的追求目標。
但是,近期以提倡預制全裝配整體住宅的工業化建造模式(簡稱PC),被提到壓倒一切建造工藝的地位,甚至寫進了中央的指導文件。似乎只有PC才是唯一一條可行的工業化的道路,現澆工藝被視作現場濕作業的落后工藝,是要被取締的,這完全是個誤解。
二、 現澆工藝造樓好處多 我國的住宅產業化發展起步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從1968年~1978年十年期間,中國建筑業掀起了一場全國范圍的建筑工業化運動,提出了“三化一改”的方針,即“設計標準化、構配件工廠化、施工機械化”和“墻體改革”的產業化行動。用裝配式大板、大模板現澆、框架輕板、大型砌塊4種體系替代磚混結構傳統方式建造住宅。中國工業化建筑從此進入了“啟動”發展的黃金時期。工業化是當時住宅建筑行業的整體發展方向。
進入21世紀建設時代,我國的建設量和建造技術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建造工藝與世界水平幾乎不相上下,尤其是現澆混凝土的模板制造技術、工廠混凝土攪拌技術、泵送混凝土技術等都達到極高水準。工業化的建造方法已經很成熟,并能適應現代住宅的建設需要。尤其是在當代商品住宅的多樣化、功能需求多元化的時代,靈活多變、快速施工、綠色減排的現澆工藝能較好地滿足這種需要。
相反,目前過度強調全裝配PC工藝的使用已經脫離了時代需求,現在急需解決住宅數量的時代也早已不存在了。而且PC這種工藝需要規模超大的后勤預制工廠、大型的運輸車輛和吊裝設備,占用較大的施工工地,實際上是不適應現代建筑業的發展和越來越緊張的施工場地條件的。同時與我國城市道路交通擁堵的局面是不適應的,是一種落后于時代的工藝,不足取。預制裝配(PC)可以適當存在以滿足保障房和公租房上的要求,若是以此為理由大規模去發展,不顧成本,不顧浪費,不顧產能效能,大量建造預制廠,占用土地和設備就并不可取了。
三、 住宅產業化是既定的發展方向 1980年~1990年我國學習國外的產業化、工業化建造經驗,在建筑體系化編制、住宅部品化、模數尺寸協調、內裝部品集成、廚衛定型設計、功能設計理論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多樣成果,為推動住宅產業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1994年前后在住建部幾位部長和科技司、房地產業司的倡導下,開展了住宅產業現代化的全面規劃,編制發展計劃。1996年頒布了《住宅產業現代化試點工作大綱》,并選擇十個省(市)住宅產業試點在全國開展起來。可惜的是,由于某些當事部門人員對產業化的膚淺認識,錯誤地把住宅產業化的發展等同于房地產業的發展。中國曾經光彩一時的建筑工業化、產業化運動,到上個世紀90年代末就基本上偃旗息鼓、無聲無息了……住宅產業化發展寶貴的十年時間就此延誤了。
199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見》(國辦發[1999]72號)文件,作為綱領性文件從完善集成化建筑體系、部品規格標準系列建設,實施性能評價、加強質量監督機制等方面著手,明確了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工作重點和階段實施要求,使我國住宅產業化政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準,住宅產業化再次迎來發展的絕佳契機。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某些主管部門的缺位未能及時跟進,住宅產業化發展計劃始終未能形成,標準化、部品化、集成化、內裝化被甩到了腦后,房地產的建設始終在低水平重復,至今建筑業始終未能擺脫粗放式的生產模式。
四、 住宅產業化發展的關鍵節點 回顧住宅產業化的歷史發展,不難看出,導致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有三個:
一是對住宅產業化的概念認識不清,很多人把工業化等同于產業化,以為實現了PC,就實現了產業化。住宅產業化是一種與生產方式相關的產業鏈,強調的是生產的全過程;是包括規劃設計、部品設備、物流供應、施工工藝,交付管理、維修保養全過程的產業化過程,是建設全行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日本的產業化過程為我國樹立了明確的榜樣。
而工業化只是一個施工工藝,工業化方法是多樣化和多技術發展的,只要是機械化、集成化、標準化、裝配化的生產工藝都可稱為工業化,所以除裝配建筑PC工藝以外,現澆模板工藝、鋼結構工藝、砌塊工藝、木結構工藝等均為工業化施工法。近來發展的內裝工業化集成工藝、模塊工藝、定制裝配工藝也都是工業化的施工法。
切不可將一個工藝的施工法當作產業化。產業化是產業鏈,是代表建筑業的整體生產水平,是否達到了標準化設計、流水線生產、社會化供應、集成化施工、機械化施工。工程建設項目是否達到工期短、成本低、質量高、低減排等標志性目標。
二是工作推進的重點不明。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住宅建設發展,只側重于實現結構體系的進步,而忽視了內裝部品的發展,忽視了精裝修交付成品房,粗制濫造普遍存在。大量存在的粗裝修、毛坯房的現象;大量住房中存在不重視居住性能、功能;不注重居住健康,居住舒適性的需要;交付使用的住房大多存在著跑冒滴漏的現象;居民自行裝修已經普遍成為社會問題,已經到了非要改革的地步。
當前材料極大豐富,住宅產業化更多應體現在內裝部品產業化上,國際上通行的“SI體系”主張支撐體和內裝體互為模數協調,用標準化的原則要求支撐體提供模數空間,為內裝部品的后續安裝工藝提供全集成裝配的可能。全部內裝部品包括各種管線要達到可分離、可集成、可更換、可靈活的裝配要求。從目前行業發展和產業化緊迫性來講,從內裝集成化入手更具重要意義,以此來推進整個行業產業化生產體系的研究和開發建設,具有現實和普遍的意義。
三是主管部品標準化部門缺位。影響我國住宅產業化發展的關鍵是產業鏈的問題。產業鏈的建設離不開規格化、標準化建設,極其需要行業的整合。政府部門牽頭是重要的環節,當前我國的部品種類繁多,規格不一,急需要得到理順,走向規格化、系列化和目錄化發展。并且在全行業開展“優良部品評選制度”。但是,至今尚無相應的舉措和行動綱領。
在日本,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便制定了有序的產業化發展步驟。經過十二個住房五年計劃的建設,不光建立了各種工業化建筑體系,而且在部品優良化建設方面獨樹一幟,成為在質量、種類、功能和標準化方面取得了國際為之贊嘆的成就;在丹麥和瑞典等西歐國家,政府直接制定住宅體系通用標準,將模數協調原則貫徹到住宅生產開發各個環節的全過程中,使得整個建筑行業都深受其惠。
偏見和政府缺位已經讓我們在過去住宅產業化發展的時間段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不能再次為住宅產業化發展失去重要機遇而扼腕嘆息。當前,我國房地產業發展正在進入轉型和調整的關鍵時期,國家正在加大供應的政策性住房和大量新城鎮建設,這將是集成化工業化住宅快速發展的最佳切入點。希望借助空中造樓機的現澆工業化工藝的推廣,糾正單一推廣PC工藝偏向,真正使業界人士警醒并凝聚力量,通過不懈努力,推動我國住宅產業現代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推動部品生產鏈的形成,逐步趕上世界資源、品質、高效技術進步的潮流。
(作者系住建部住宅建設及住宅產業現代化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人居環境委員會專家組組長)
北起意歐替市場宣傳部
掃描二維碼關注北起意歐替公司官方公號
版權聲明:本平臺的文章目前全部為原創,版權屬于北起意歐替的原作者。我們歡迎閱讀和轉載,但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北起意歐替”并明示編輯寫作團隊,否則將按慣例追責。